投降,反抗,还是出家?明清之际士大夫的抉择
全文共2716字 | 阅读需4分钟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他们面临的选择背后,是传统的儒家伦理,与萌芽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。
弘光二年(公元1645年)五月十五日,南京城大雨滂沱。
这天清晨,钱谦益等人带领南京城内的文武官员跪在城门边,向清军投降。受降仪式很快结束,但随着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,钱谦益的名字也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。
不久之后钱谦益退休,从北京回到家乡。有一天,他对家乡的生员谈起自己的衣服样式,说:“老夫之领,学前朝,取其宽;袖依时样,取其便。”
当时便有人嘲讽说:“可谓‘两朝领袖’矣。”
明清异代之际,随着八旗铁骑入关,士大夫面临着艰难的抉择,但无论如何,钱谦益这般“厚颜无耻”地投降,注定会背上千古骂名。
01
公元1644年,李自成攻入北京,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殉国,明朝灭亡。
不久,清军入关。入关后的满清,以摧枯拉朽之势,席卷全国,不数年便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有效的统治。
由明入清,看着只是换了皇帝,但性质却完全不同:明朝皇帝姓朱,是汉人;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,是满人。深谙“夷夏之防”的士大夫,怎能接受异族统治呢?
多数士大夫都是这么想的,但也有例外。
洪承畴、吴三桂、郑芝龙等人,都是情愿接受异族统治的“识时务者”。他们虽然投降了满清,但在当时却没有受到最猛烈的批评。放眼天下,在清朝初年受到最猛烈批评的人,还是钱谦益。
影视作品中的吴三桂
原因很简单,身为东林党领袖的钱谦益,一举一动都是天下文人的表率。他在南京城外跪下的那一刻,原本以他马首是瞻的读书人,便开始和他划清界限了。
如果说清朝初年,统治者因为现实的需要还护着钱谦益的话,那到了乾隆时代,就连身为满人的乾隆皇帝也看不下去了,严厉斥责钱谦益的“贰臣”行为,并下令销毁钱谦益的著作,以惩戒那些不忠不义的士大夫。
可以说,在明清之际投降清朝的这群士大夫,虽然暂时保住了官位(甚至还升官了),但悠悠众口却始终像刀山一样,让他们心中不安。
钱谦益画像
对于钱谦益,陈寅恪先生曾评论说:
牧斋在明朝不得跻相位,降清复不得为“阁老”,虽称“两朝领袖”,终取笑于人,可哀也。
02
钱谦益之流,没有什么骨气,最后连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。
同样是乾隆皇帝,却对另外一位崇敬有加。这位老先生,和钱谦益的选择完全相反,不仅没有投降满清,还带头跟清政府作对。
康熙三年(公元1664年),坚持抗清二十余年的张苍水被捕,不久被杀害于杭州。100多年后,乾隆皇帝想起这位反清义士,特地下令褒扬张苍水,追谥“忠烈”,入祀忠义祠。
张苍水是带头反抗满清的人,生前一直是满清统治者的眼中钉。但最后,却被满清统治者视为忠义之士。
张苍水墓
同样誓死不降的,还有夏允彝、夏完淳父子。
清军南下之后,夏允彝与陈子龙等人在江南起兵抗清,兵败之后投水殉国。夏允彝的殉国,极富仪式感,当他纵身跳入河中之时,发现河水只到腰部。于是,夏允彝将头埋入水中,硬生生憋气而死。如此自戕,怎一个“壮烈”了得!
夏允彝死后,其子夏完淳继续坚持抗清。不久,十六岁的夏完淳兵败被俘,当时清廷很重视这位少年英豪,派了洪承畴去劝降。面对高官厚禄,夏完淳惟愿一死以殉,临刑前还讥讽了洪承畴的“贰臣”行径。
投降满清的洪承畴,受到顺治皇帝的青睐,死后被授以“文襄”的美谥。但是到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年),乾隆皇帝却下诏,让史官专门编撰《贰臣传》,其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洪承畴。
洪承畴剧照
另一方面,乾隆晚年对于殉国的、甚至是带头反清的明朝士大夫,都异常宽容,不仅为夏允彝、夏完淳等人修缮坟墓,还下令刊刻他们的著作,以褒扬这些忠义之士。
其实,乾隆帝的做法无非是想告诉文人士大夫:做臣子的,忠诚永远是第一。清朝初年迫于形势,对投降之人采取优待,可一旦满清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,就和历朝历代一样,开始强调忠诚的重要性了。
03
说到忠诚,经历了明清之际的士大夫,绝大多数都有他们自己表现忠诚的方式。
夏允彝、夏完淳、张苍水这些人,本身有很强的组织才能,可以举兵抗清,而更多的士大夫,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才能,却依然有自己的坚守。
夏允彝、夏完淳父子像
康熙四年(公元1665年),年届古稀的张岱为自己撰写了《自为墓志铭》,总结大起大落的一生,从明朝的既得利益者、声色犬马的公子哥,到穷困潦倒、一名不文的遗老,真是恍如隔世。在他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墓碑上,友人为他题写了如下几个字:
呜呼,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。
入清二十多年了,张岱的民族情结依然很浓,他绝不愿意自己身后被当作清朝人。友人清楚他的心思,在墓碑上专门题上“有明”两字,表明其明朝遗老的身份。
其实,这是当时由明入清的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态:即使不能像伯夷、叔齐那样不食周粟,也会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明朝人,而不是清朝人。
张岱画像
如果说张岱在入清之后,最终选择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形式,还算比较温和的话,那八大山人的选择就是一个极端。
崇祯十七年(公元1644年),明朝灭亡,清军南下。为了保全自己,而又不失气节,身为明朝宗室的朱耷选择了遁迹空门。此时,朱耷只有十九岁,随后的六十余年,他都以出家人的身份,醉心创作,以书画创作麻醉自己的故国之思。
书画创作,虽然不能挽回故去的明朝,却让朱耷留下了足以享誉世界的一个名号——八大山人。
在明清易代之际,张岱、八大山人这样以消极形式抵抗的士大夫,比比皆是。其中,最特别的要数朱舜水了。
八大山人
明亡之后,朱舜水见复国无望,便东渡扶桑,定居日本,以此来表现自己不作贰臣的气节……
04
投降,反抗,或是“非暴力不合作”,在明清异代之际,文人士大夫面临着截然不同的选择。其实,他们面临的选择背后,是传统的儒家伦理,与萌芽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。
明朝中后期,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,资本主义开始萌芽。
15-16世纪全球地理大发现示意图
万历《余杭县志》里记载:
俗渐奢侈,富者宫室之盛,至于倾赀不少。轻食器用,竞事华美;婚嫁装奁,多逾常度。
在这种背景下,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士大夫,开始更多地讲究排场、追求享受,出现了“多逾常度”的事。与此同时,忠君的传统儒家伦理受到挑战,部分士大夫开始更多地关注切身利益。当时,钱谦益就曾说过:
今世士大夫全躯保妻子,精于自为,拔一毛以利其君亲,有所不为。
一句话,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描绘得淋漓尽致。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,一批文人士大夫便抛下儒家伦理,投向名利的怀抱——说出这句话的钱谦益,便是典型。
在当时,即使不能完全抛下儒家伦理,大多数士大夫也开始选择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态度。因此,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方式,取代了壮烈的殉国,成为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典型态度。
当然,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传统儒家伦理,对士大夫仍然有很大的影响。面对亡国的境遇,相当一部分士大夫,最终选择自杀,或是就义,以此来实践自己的操守……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▼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邮局征订套装(征订代码:28-474)正在火热进行,一套四本,一次性拥有全年装!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新书上市,长按下方海报二维码识别后购买!
明日双十二,全年最低价!敬请关注!
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!
·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·
欢迎转发朋友圈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邮发代号:28-474
QQ群:460382533
电话:13372012240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